本帖最后由 谢晓衡 于 2021-4-7 09:45 编辑
第二章、创 业
1.
母亲对于孩子的慈爱
总是如春天的河流
温馨而又悠远
颜氏活着的意义
就是为了孔丘的成长
鲁昭公六年的三月
劳累摧毁了她的健康
那时她才三十三岁,渴望看到
儿子功成名就的年龄
死神却要夺走她的生命
她只能
把对生活的留念
化作给儿子的希望
临死前她抓紧儿子的手
柔弱的话语意重心长:
“要有志气,
千万不能做下流事,当下流人!”
孔丘含着悲痛的眼泪
将母亲同父亲合葬在
防山的墓里
一个孤儿
开始了他
生命与理想的苦难之旅
这年秋风刮起的时候
鲁大夫季孙氏
请客招待读书的人
他想用这种方式
拢络人心
孔丘以为这是个难得的机遇
他兴奋地准备着
要去赴有钱人的宴会
家境贫寒的孔丘
穿了件父亲留下的旧衣
像模像样的一个读书公子
来到了季孙家高傲的门庭
早已热闹非凡的季孙府第
车马熙攘,喧哗若市
辉煌的灯火
映射着狂欢的舞姿
喜气在屋宇下飞翔
乐声伴着酒香飘荡
孔丘迳直地走进宅院
寻找着他所熟悉的面庞
孔丘那身寒酸的打扮
那怯懦谦卑的神态
招来了一阵斥骂与讥笑
季孙氏的管家阳货
把孔丘当作穷儒驱逐
“来的都是些有身份的人,
你这穷鬼,也想往这里混?”
孔丘没想到碰了个硬钉子
狗仗人势的阳货
伤透了他的自尊
他满心沮丧地回到家里
从此更加刻苦读书
学习礼节、音乐、书写
也学射箭、驾车和计算的课程
他要做个文武全才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高尚的人
潜心苦读十年
孔丘终于学问浩荡
六艺精通
他思量着外出寻找合适的职业
却苦于无从进入仕途的大门
有一年夏天,季孙家
叫人打一口水井
挖出了一个有羊的瓦盆
谁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怪物
不知道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吉凶
季桓子便遣人请教孔丘
想以此难一下
这个自视清高的书生
看看他是否真有本领
季孙嘱咐家人不要告诉孔丘
那盆里有羊的实情
“就说是狗吧,
看他到底有多高的学问.”
家人如此对孔丘说了
孔丘当即予以纠正
来人听了孔丘的话
惊得目瞪口呆
季孙更是折服于孔丘的才气
他请孔丘做了管理牛羊的“乘田”
后来又让孔丘当他的“季吏”
掌管会计的事情
孔丘干什么都特别认真
出色的表现
深得季孙氏的奖赏和器重
孔丘的名声随着年岁增长
许多人仰慕他的博学与德行
孟僖子临死交待儿子们
叫他俩跟随孔丘
学习礼仪和六艺的学问
其他的奴隶主贵族和有钱的商人
也纷纷把子弟
送到孔丘的门下学习操行
“春秋”末期已有了官学
专供贵族子弟念书
如今孔丘收了一批学生
他在家里办起了私学
这可是前无古人的新鲜事情
孔丘的心中有些忐忑不安
他找到好友崔祀
把满腹的疑虑向崔祀表陈
崔祀高兴地祝贺孔丘:
“难得难得,
当老师的可是德高望重的人.”
孔丘以为朋友没听明白
一再强调
办“私学”还无人开过先风
崔祀拍起手掌大笑:
“好事好事,
私学大有可为,是造福后代的善行.”
崔祀的话鼓舞了孔丘
他要冲破世俗的阻力
首开“有教无类”的先河
成为创办民间私学的第一人
既然行的是天下的新鲜事
就会牵涉许多问题
“有教无类”体现了天的公心
教书育人,社稷善举
人人都会赞成
孔丘担心孟家公子的怪罪
还是忧心重重不敢放手行动
崔祀耐心劝导
说出肺府之言,句句真诚:
“孟公子就读
只是你办学的诱因
但我们办学的目的
并非只为他们两人,
我们考虑的是办好私学
不要一味地把贵族逢迎.”
说到办学的经费
当然是学生自付
每人纳肉两条
全天教学
开设“六艺”、“周礼”和“儒风”
孔丘豁然眼明
他信心大增
心中有了办学的方寸
孔丘在曲阜城里办起了私学
最让人惊奇的
倒不是出现了第一家私塾
而是什么人都可以入学的规定
孔丘把“有教无类”的大匾
高悬于大门之上
这个举动
惊动了所有的人
平民百姓自然欢欣鼓舞
王公贵族则因此而火冒千丈
季桓子召来家臣阳货:
“孔丘不是当了季吏,
怎么办起了私学?”
阳货不无忌妒地禀报:
“人家年纪轻轻,要为人师表了.”
季桓子欣赏地赞叹:
“丘很聪明,博学知礼,
当个季吏着实屈身,大材小用.”
高度的评价竟出季桓子口
阳货心里怎么能够平衡
他眼珠一轮计上心头
向季桓子陈述
孔丘对抗公学的“用心”
这一点倒是出乎季桓子的意外
阳货趁机火上添油:
“连奴隶都能读书了,
这还谈什么贱贵卑尊!”
季桓子顿时赅然大怒
忙问此话出自谁的口中
阳货眉飞色舞地报告:
“孔丘已在大势招生,
还提出什么有教无类的口号.”
季桓子以为这是周礼所定
心里依然将疑将信
阳货于是更进谗言:
“孔丘已在攻击相爷,
说你背弃周礼,
把礼仪之邦的鲁国
弄成天下笑柄.”
季桓子的面孔红到了耳根
事情触及自己的名声
他当即指示阳货招集打手
“给孔丘一个警告,
只是不要直接惹他本人.”
阳货心中暗暗欢喜
不折不扣地执行
季桓子的命令
这天黄昏,太阳还在山顶
崔祀正在曲阜街头
宣传私学的好处
众多的平民伫立倾听
认为这是鲁国的光荣
“礼仪之邦有了一条新路呵,
竹简上的宝贝
不再为好命的人独拥.”
甚至还有人叫喊:
“把私学开到乡下,
让乡里人也有
受教育的机运.”
群情激昂
个个都充满了希望
充满了热情
正当大街上议论纷纷的时候
对面驰来几匹高头大马
一群贵族公子蜂拥而至
把崔祀围在当中
来人指着崔祀大骂“贱儒”
“鼓吹私学,破坏周礼,
大逆不道,有何居心?”
未等崔祀明白过来
暴雨似地倾泻
拳脚和棒棍
崔祀早被打翻在地
嘴角流血,眼青鼻肿
围观的人吓得望风而逃
崔祀躺在地上独自呻吟
贵族公子教训了崔祀
跃上马背
跑得无影无踪
2.
孔丘听到崔祀被打的消息
非常气愤
他找到南宫适
责问这位贵族公子,他的门人:
“为什么礼仪之邦的鲁国,
却偏要伤害周礼?
山林中既有强虎也有弱兔
万物共荣,各行其道
这是头脑再简单的人
也明白的道理
人为灵长
为何倒不如虎豹熊罴?”
南宫适听了孔丘的责难
只是不置可否,嘴上维维:
“我去打探清楚,
老师先别着急.”
孔丘只觉得对不起崔祀
因为创办私学
是他招致贵族的忌恨
却让崔祀替他挨打
无限的悔恨积聚在他心底
崔祀内心感慨,一面安慰孔丘
言辞铿锵有力:
“打你打我都是一样,
既要创办私学
肯定会有阻力.”
孔丘深觉后怕
心中有些犹豫:
“不办了,不办了,我甘拜下风.”
崔祀鼓励孔丘:
“不能半途而废,
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道理?”
孔丘默默离开了崔祀的家
他的心里充满痛苦和余悸
南宫适探得了事件的经过
来到崔祀家中
要向孔丘说明原委
孔丘刚刚离开
崔祀转告了他的顾虑
南宫适听了心生忧郁
崔祀毕竟是个足智多谋的人
他给南宫适出了一个主意
为了挽留自己的老师
南宫适听从了崔祀的谋计
崔祀告诉南宫适:
“仲尼心有两个愿望
一是想看初周的遗物;
二是想见李聃名士.
若你陪他到洛阳走走,
我想他定能回心转意.
这既能坚定仲尼的信心,
还可镇胁那些蛮横之徒!”
南宫适也是个聪明的人
自然明白崔祀的良苦用心
他当下答应向鲁昭公呈报
成全孔丘的洛阳之行
鲁昭公早已受够三桓的恶气
他也想恢复名份
恐固笈笈可危的
国家秩序
得知有个孔丘
在宣传周道同情自己
于是应允了南宫适的请求
派车调马,还指定一个仆人相随
南宫适高兴地告诉孔丘
鲁昭公恩准他去洛阳的意思
“国君欣赏老师的才能,
赞扬你开办私学的创举,
以及正君名、习周礼的鲜明旗帜.”
孔丘得到鲁昭公的支持
心里激动,兴奋不已
他当下遥拜鲁昭公
告别卧床养伤的崔祀
与南宫适登上华丽的马车
向东周都城洛阳
扬尘而去
孔丘来到洛阳朝歌
一面参观西周文物
一面宣传私学的意义
特别是他的“正名”主张
更在都城窒息的死水中
溅起一阵激烈的涟漪
周天子此时正沉迷后宫
根本无暇过问朝政
宫女的歌舞眼花缭乱
他没把孔丘放在眼里
后来耳闻孔丘的“政见”
周景王方才如梦初醒
叹息不已,感动万分
他立即传令召见孔丘
要听这位鲁国的学士
谈谈他理国安邦的政治高论
因为久候不见天子的传召
孔丘已离开洛阳去见李聃
他送上一只紫色的大雁
作为给李聃的见面礼
孔丘的谦虚与恭敬
赢得李聃的欣赏
他们讨论“有”“无”的变化
也谈“道”的永恒
无神论的思想
在孔丘的心里扎根
孔丘的学识
在此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倡导切近百姓的人道
他否定渺茫虚无的天道
他主张“爱人”之德行
他敬佩虚怀若谷,博大精深的“仁义”
洛阳之行让孔丘开阔了视野
他的学问有了更大的长进
先人的文化,李聃的哲理
子产的改革,“人道”的启迪
把孔丘的脑海辉映通明
博爱仁义的精神
激励着孔丘
出仕从政,一展济世的宏志
3.
孔丘回到鲁国
一心想着洛阳的见闻
创办私学的热情日渐冷却
他要做个管理国家的人
施展满腔治国济世的
宏才大略
崔祀心里焦急
他要竭力规劝孔丘
把刚刚创立的私学办成
他找到南宫适商量
最终取得鲁昭公的肯定
也是在这个时候
周天子景公,颁发了
表彰孔丘创办私学和
提出正名主张的命令
孔丘感恩周景公的支持
果然打起了办学的精神
崔祀又上街宣传私学
宣传“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
市民们听了崔祀的宣传
纷纷燃起求学的欲望
孔丘增收了五十多个学生
他顾及南宫适与崔祀的情义
顾及鲁昭公的君尊
勉强继续着私塾的教学
而在心中
仍然想着出仕为官
他不甘心以教书混过一生
但是孔丘的执著并未带来好运
由于拘谨礼仪的作风
严肃认真的态度
由于不偏不倚的精神
刻板无趣的模样
很难有人
接纳他,做自己的幕宾
没有适合的职位
孔丘只好
暂把从政的心思收敛
他倒很适于为人师表
关于这一点
他自己却未觉察到
南宫适兄弟跟着孔丘
不知不觉受了四年的教育
多少也称得上
是个有点学问的“本科生”
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
他们也开始
对鲁国的事情看不顺眼
他们联合起
心存不满的连大夫
意欲将季孙如意赶下台
这样就形成了
鲁昭公阵营与三桓权贵
君臣对峙的公开化局面
鲁昭公、南宫适和连大夫
当然不是三桓势力的对手
三桓乱鲁,树大根深
早已控制了
鲁国的朝政
真刀真戟地打将起来
没费多少力气
三桓联手
把个做为傀儡的鲁昭公
赶到了国外
从此鲁国无君,国已不国
鲁国的权力
全部落入三桓的口袋
鲁国之乱
令孔丘大失所望
他彻夜难眠,暗自神伤
更加无心教书育人
时世的动荡
将他从政的烈火
重新点燃
动乱刚刚停息
孔丘看中了齐国的实力
他想扶助齐国的君主
巩固已被削弱的周朝
恢复到政治稳定的初周时期
孔丘满怀报国治世之心
要扭转日趋倾覆的乾坤
他却忽略了
历史的车轮
只会向前滚动
西周的模式
怎能将
这个动荡不安的天下治理?
孔丘钦佩管仲和子产
要以自己的良智与真诚
投入黑暗险恶的政治旋涡
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
尧舜伟绩
他把私学的担子交给崔祀
不顾崔祀的一再劝阻
迎着凛冽的寒风
告别了故乡和故乡的人民
崔祀的反对不是没有道理
齐国君王的身边
武有田穰苴,文有婴平仲
自然已轮不到孔丘
况且,正如崔祀所说
玩弄政治手腕的人
要有鹦鹉的嘴
狐狸的谋
孔雀的胆
老虎的心
还要有
死猪一般不怕烫的皮
这些本事
孔丘一样也不曾具备
这个看上去非常迂腐的文弱学者
不过空有一腔“正名”的欲望
朝思暮想着重振周礼
孔丘揣着忧虑与忐忑
辗转来到齐国的都城
他不敢直接去见齐景公
而是住在小小的旅店里
悄悄求助于高昭子
他怕贸然地进见
碰上颗硬钉子,自讨没趣
等了将近半个月
齐景公终于召见了落寞的孔丘
孔丘向景公陈述来由
连同他
为周天子正名的道理
景公欣赏孔丘的抱负
有意将他留在那里
晏婴却持不同意见
身为景公的爱卿
他讲究的是客观实际
而不喜欢孔丘那套
繁文缛节的礼仪
也许还有更微妙的隐由
反正他不赞成任用孔丘
齐景公也就不好明确表态
他不想因为孔丘
影响君臣关系
齐景公只好缄默,不置可否
他让孔丘无所事事,闲居齐国
转眼离家已经三年
孔丘没有盼到重用的时候
他感到忠诚受到了欺骗
他叹息理想被人家愚弄
噩梦终于在失望中醒来
郁闷的孔丘
仰天长嘘,失魂落魄
孔丘默默打点简单的行装
悄悄而凄切地回到故乡
碰壁齐国
他总算重新认识了自己
从此潜心于教育
并且悟出了
“因材施教”的道理
他推己及人地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
注重仁爱
研究历史
学习文艺
关心政治
讲究礼节
做谦虚谨慎的
正人君子
4.
心,沉静了下来
事业在迅速崛起
孔丘以前所未有的精力
同时教育着数十名学子
他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与气质
扬长避短地安排课程
因材施教,让他们
分科而习
孔丘成了实实在在的师长
人们尊称他为孔子
孔子倡导的学问
也就是儒家学说
以“仁爱”为中心
把“仁”、“义”、“忠”、“孝”
融合在更广泛的道德体系
孔子认为
人子必须孝敬父母
臣子必须忠于天子
天子必须爱国爱民
“忠”与“孝”
要以“礼”、“智”、“信”为前提
仁者,包括“勇”、“恭”、“宽”
“信”、“敏”、“惠”的诸多含意
孔丘孜孜不倦地
从事着前无古人的
儒学教育
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循循善诱的教学气氛
使老师与门生
宛若一家人似地亲密
学生对孔子非常尊重
把他当作了自己的父亲
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大
不仅鲁国
就连边远诸侯国家的人
也汇聚到孔子的门下
寻求作为仁者的学问
|